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的小说家。《雾都孤儿》是狄更斯最家喻户晓的一部作品。这本书历经一个多世纪,在全世界不同国家被不断重印,数十次改编成电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狄更斯的作品一贯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冷幽默的正话反说风格,描绘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讽刺揭露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罪恶。
《雾都孤儿》出版于1838年,在那个时代,英国是全世界军事上、经济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疯狂追求利润,而工人和城市贫民的生活却十分困苦。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意图通过实施“济贫法”来缓解阶级矛盾,实则是伪善。
所谓的”济贫法“,就是允许穷人接受公共援助,实际上却是给予最少的食物,去做高强度的体力工作。正如书中描述的”穷人要么在救济院外很快饿死,要么在救济院里慢慢饿死“。救济院的声名狼藉令穷人们宁死也不愿去寻求公共援助。
这本书批判的就是用“济贫法”等遮羞布掩盖起来的资本主义的吃人本质。
狄更斯12岁的时候,家中因为欠债一度被关进监狱,之后小狄更斯在鞋油厂当过学徒,每天工作10小时。15岁家境略有好转后,小狄更斯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
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使狄更斯笔下的底层社会劳动人民形象栩栩如生。社会的黑暗,底层人民的贫苦,使书中的基调一片阴暗。但是在这些阴暗的画面中,仍有仁爱和善良的光芒在闪烁,正是这些光芒带给了我们希望。
《雾都孤儿》里的主人公小奥利弗就是因为这些光芒的指引最终劫后余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奥利弗是个孤儿,母亲把她生在救济院后就离世了。他和其他的苦命孩子一样,被辗转寄养在恶劣的环境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或许是天性和遗传在奥利弗的胸怀里播下一颗善良而坚毅的心灵,奥利弗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幸运地活了下来。
这天,奥利弗饿得受不了,晚饭时,他勇敢地要求大师傅:”对不起,先生,我还要。“仅仅因为要求添点粥的行为,奥利弗就被认为犯下了逆天渎神的罪行,遭到毒打,并关了禁闭。
幼小的奥利弗在黑屋子里只能张开两只小手遮住眼睛挡开黑暗。“他不时战栗着惊醒过来,身子向墙壁愈贴愈紧,只要感觉到墙壁的表面,即使又冷又硬,彷佛也能抵御周围的黑暗与孤寂。”
不久奥利弗被送给棺材铺老板做童工。在这里,奥利弗不堪别人辱骂自己的母亲,奋起反抗。一天凌晨,奥利弗勇敢地逃往了伦敦。
年幼的奥利弗一进入伦敦就陷入了老犹太费根的贼窝,被逼做贼,善良的奥利弗守住了底线,始终没做偷窃之事。
在一次团伙行窃时,奥利弗被误抓入狱,幸得老绅士布朗劳先生搭救,过了几个月的好日子,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但是费根怎会轻易放过他,趁着奥利弗去帮老绅士买书时,派手下的女孩南茜和恶棍塞克斯绑架了奥利弗。而老绅士以为奥利弗携款潜逃,心中很是失望。
费根想尽办法迫使奥利弗成为一名小偷,他安排塞克斯带着奥利弗去梅里太太家行窃。正当奥利弗准备趁爬进窗户的机会向房主报告时,却被管家开枪打伤。好心的梅里太太和养女露梓小姐收留并庇护了他。
曾经绑架过奥利弗的南茜虽然长在贼窝,却良心未泯,她偷听到了费根和神秘客人蒙克斯的对话。原来奥利弗和蒙克斯是同父异母兄弟,蒙克斯为了霸占财产,毁掉父亲的遗嘱,并串通费根力图教唆奥利弗堕落成贼。善良的南茜冒着生命危险,将秘密告诉了露梓小姐。
真相最终大白,在露梓小姐、布朗老先生的努力下,派人抓来了蒙克斯,谜底揭开后大家才发现,蒙克斯的父亲就是布朗劳先生的好朋友,而露梓小姐竟然是奥利弗母亲的小妹妹,也就是奥利弗的小姨。可怜的奥利弗终于有了家人。
奥利弗是幸运的,虽然从小受尽折磨,仍然怀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并且勇于抓住机会,为自己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可是另一个可怜人南茜却结局悲惨。南茜是《雾都孤儿》里一个很令人唏嘘的人物,终其一生都混迹在伦敦街头和最肮脏的藏污纳垢的场所。从小就为费根偷东西,充当那些恶棍的帮凶。
是南茜,在奥利弗替布朗劳先生买书时,冒充奥利弗的姐姐,伙同塞克斯把奥利弗绑架回贼窝;但也是南茜,在奥利弗遭费根毒打时,努力解救奥利弗;更是南茜,冒着生命危险给露梓小姐送信,成功地让奥利弗彻底摆脱了苦难。
南茜敢爱敢恨,她敢于反抗费根和塞克斯,同时,布朗劳先生让她供出费根时,她又坚决不干,她狠不下心来出卖他们。
南茜从小缺少关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个家。塞克斯虽然是个恶棍,但塞克斯能够给她家的感觉,南茜爱上了塞克斯。
露梓和布朗劳劝南茜挣脱过去的生活,他们会帮助她走上新生之路。可是南茜依恋那个她和塞克斯的家,“为了营造那样一个家我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可怜的南茜因为告密最终被塞克斯杀害,而塞克斯和费根也因这桩凶案伏法。南茜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爱她的洒脱不羁重情重义,又恨她自甘堕落执迷不悟。从南茜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
狄更斯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也令人叹服,最精彩的一段是老犹太费根伏法在法庭受审时的情形。
费根站在众目睽睽之下,尽可能向前伸长脖子,以便听清庭长向陪审团陈述对他提出的控告;当庭长以清晰的可怕的声音历数不利于他的事实时,老犹太通过眼神哀求他的律师即使这样也要为他辩护。
费根看到人群中有人吃东西,有人扇风,有一个青年在画他的面部速写,他甚至想知道自己被画得像不像;费根无所事事地把视线转向庭长,心中盘算庭长的衣服式样如何,价值多少,又是怎样穿上身的;
费根猜测那位去而复返的肥胖老绅士是不是去吃饭了,吃了些什么,在什么地方吃的;费根一面想着自己死在眼前而哆嗦不已,一面又开始数面前的铁栏杆,思量其中一根尖头为何折断了,有没有人会加以修理;
接着想到绞架和绞台的恐怖;旋即搁下这个念头去看一个人往地板上洒水减热;随后他又想出了神。费根听到自己被判绞刑,听到喧嚣声静下来,半晌才喃喃地说他年纪大了——年纪大了——声音愈来愈轻,随后就不做声了。
在这里,狄更斯不仅详细描写了客观事实,还切入费根的内心,把费根面对审判明知结果又心存侥幸,恍恍惚惚的畏死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雾都孤儿》里还有一类人物也写得很形象,那就是伪君子,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愚蠢、冷酷、贪婪的教区干事班布尔先生。
奥利弗在棺材铺里被另一个学徒诺亚欺负,诺亚甚至侮辱奥利弗的母亲,奥利弗怀着满腔怒火把那个学徒打到在地,反被关了禁闭。
班布尔先生过来处理纠纷时对棺材铺老板娘说:”你们给他吃的太饱了。灵魂或精神对贫民有什么用?我们让他们肉体保持不死已经足够了。如果你只给那孩子喝稀粥,太太,就决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是啊,我们”善良“的班布尔先生一向是这么对待救济院的贫民的。
这天,班布尔先生要坐公共马车去伦敦处理有关定居资格的官司,顺路把两个贫民送走。当别人奇怪送贫民照例都是用大车送的,怎么这次不是。
我们机灵的班布尔先生说:”逢到下雨天,我们把有病的贫民装在敞篷大车上,免得他们着凉。“可惜今天没下雨,而且这俩个贫民快不行了,”精明“的班布尔先生算了一笔帐:”把他们打发走比安葬他们可以少花两英镑。只要他们不跟我作对死在路上“。
看来,班布尔先生可真是名“称职”的教区干事啊。
班布尔先生向中意的考尔尼太太诉说衷肠时说:”街头救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向贫民提供恰恰是他们所不需要的东西,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来了。“
是啊,深谙”济贫法“真意的班布尔先生,可是把精髓都领悟到了。
班布尔先生如愿地娶了考尔尼太太,哦,如今她是班布尔太太了。婚后一次争执中,班布尔先生训斥哭泣的太太说:”哭能够舒张肺部、冲洗面孔,锻炼眼睛,并且平息火气。“
如今这句”名言“已经被收纳进《哥伦比亚名言辞典》,班布尔先生大可得意了。
《雾都孤儿》里面刻画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狄更斯写《雾都孤儿》时只有二十五岁,儿时在社会底层的经历让他勇敢地用手下的笔揭露出当时英国贫民窟的悲惨生活,他要抗议社会的不公,唤起社会舆论,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呐喊。
狄更斯这位语言大师,娴熟地运用讽刺、幽默、夸张的手法,让《雾都孤儿》这本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毫无疑问《雾都孤儿》是部经典,而经典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boc855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ihuinet.com/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