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剧场景
这是电视剧《汉武大帝》第一集中的一个场景,匈奴人攻入云中郡,边关将士在长城上燃起烽火示警。场面壮观,气氛紧张,烽火边报,扣人心弦。但是,它是假的。
长城上那些“烽火台”实际上叫做敌台或敌楼,主要作用不是放火或放烟,而是用来储存物资或驻兵用的,这是明代以后的长城敌楼才有的,这种空心敌楼是戚继光的创新发明。以前更多的是实心敌台,而且,如果仅仅是起到烽火预警的作用的话,也没有必要连起来。

呼和浩特老牛湾烽火台(明代)

烽燧(唐代)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在长城上释放烽火也没啥用处,敌人都到跟前了,你放给谁看?
真正的烽火台,也叫烽燧、烽台、烟墩等,土筑或石砌,一般是独立存在的。一种与长城平行排列,叫沿边烽火台。一种垂直于长城走向,向远方布设,设在长城外侧的叫腹外接火台,设在长城内侧的叫腹内接火台或腹里接火台。沿重要道路布设的叫夹道烽火台。这样才能为守卫长城或守卫城堡的将士争取时间,做好防御和战斗准备。下图是汉代悬锁关周边设置的烽燧分布图。

汉悬锁关周边烽燧布防图
烽燧,我们现在统称为烽火台。在古代,“烽”和“燧”是有区别的。西周时期,交通不便,为了快速传递边情警报,西周军队用土夯实构筑了一座座类似土堆的“军事设施”,日间点燃以烟报警叫燧,夜间点燃以火为号叫烽。燧放烟,容易受大风天气影响,所以燧与燧之间相距较近,大约5公里左右一座;烽举火,夜间容易看见,所以烽与烽之间相距较远,大约20-25公里左右一座。这种烽燧系统在当时先进实用,24小时内可穿越1000多公里。

克孜尔尕哈烽燧
秦、汉、唐、明在烽燧设置和使用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完善,功能越来越综合。而我们喜欢去游览的耳熟能详的长城景点,如老龙头、八达岭、慕田峪等均属明代长城中的精华部分。秦汉及以前的长城遗迹虽然广布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但因年代久远,多以土夯、石砌或土石结合为主,多不具备观赏性。

宁夏固原秦长城
喜欢的请点赞喽,作者将努力为大家分享更多历史文化作品,感谢支持!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boc855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ihuinet.com/1859.html